身为过客,说实话,我很少关注小城的新闻,微信群是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周五一觉醒来,发现本城华人群里几百条发言,看内容,第一反应是:完了。
原来这座位于美国中部的只有12万人的小城,周四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电影节True/False Festival,近两万人参加。
有群友表示:这个电影节我几乎每年都去看,大多的放映都是在很小的空间,人非常挤。这次外来的人很多,包括不少刚从国外飞来的人,放映空间入场时没有测量体温,大家没有戴口罩,只要有一个传染者(也许还是无症状的传染者),这儿 就会变成韩国和意大利的情况,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
群里的当地华人居民纷纷表示要给州政府、市政府、卫生部门及议员打电话,只是时间显然有些迟了。这个小城现在还没有疫情,大家担心的就是这个电影节或许就是武汉的“万家宴”,即将打破小城的平静。
或许海外中国人都有在国内亲人朋友直接或者间接遭受病毒侵害的切肤之痛,所以对疫情有可能扩散到本地感到紧张并且积极地付诸行动。看到华人居民们忙着给政府机关或者新闻媒体打电话,我们这些过客好歹是多了些许安全感的。
周五白天一直持续到晚上,群里陆续有人在汇报各自向政府反映后的回复。
有人说:我们已经给市长、组织机构和医疗机构打过电话。市政府官员很认真答复了每个人,并且特意说明了:1、他们按照CDC(美国国家疾控中心)规则办事;2、没有理由取消;3、他们要求谨慎;4、他们准备好了应对措施。
有人提到:接了电话的政府官员说他们正在和CDC商量,并在积极讨论此事。
也有人说:官员回话说眼下本地风险低,他们严格控制受邀者的国籍地区及个人身体状况,也会密切注意,一旦有状况即刻采取相应措施。
还有人在分享美国政府的防范病毒的措施。比如美国总统已经签了7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计划用于病毒疫情防范;比如今天早上政府空投了很多试剂盒给停靠在加州海湾的邮轮。也有人提到美国卫生部长说已经有75万个试剂盒陆续寄到各地,这周末还有25万寄出,未来几周会有450万试剂盒供应。
群里还有不少我所访学的大学的教授。大家也提到了大学也早已在积极行动起来防控疫情。比如校园里到处张贴了布告,叫大家时刻洗手,各系所、实验室主管也发话,如果有感冒症状,就待在家里。虽然我不是大学的staff 和faculty , 但是这所大学对信息的分享非常慷慨,资源都对我们这些外来者开放。印象中收到过国际中心有关病毒防控的提示,还有我所在系的系主任也就系里人员的国际旅行进行了紧急邮件提醒。
我承认,自从发生疫情以来,我所有的情绪就一个字:慌。相比于当地的华人居民、长期在美国读书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我们这些短暂停留的中国人,对当地的各种资源、政策都不了解,很多人和我一样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关系在这儿是断层的。
再看我入的其他各种群,这些群友和我有一个基本共性:短期在美。情绪特征亦是:紧张。今早在2020访美互助群里看到关于戴口罩的新闻,更是一惊。
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比如台湾,戴口罩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尤其是当你自己有感冒症状的时候为了防止传染他人,很自然地会戴上口罩。我自己也是因为在台湾半年访学后有了戴口罩的习惯,以至于后来在单位上班时,一戴口罩就被大家纷纷问候。七年前,在把两个娃从医院里的暖箱里接回家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全家都是戴口罩照顾娃的。然欧美国家,却普遍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和文化。我开始囤食物,不是担心会买不到东西,而是担心万一发生疫情,关于口罩,无论戴还是不戴,都让我感觉不安。
应该说,我在这座小城遇见很多友善的人,感受到很多温暖和帮助。但是身为过客,那种自然的焦虑不可避免。我有认真地思考万一我有紧急状况,我的孩子该托给谁的问题。前段时间,有人问“ how are you today ”,这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句问候语而已,只是压力过大的我突然就泪流满面了。想自己有着这么有力道的泪腺,年轻时没去参演琼瑶电视剧真是太可惜了。那个陌生的女子给我写了张留有她信息的字条。类似这样的字条或者信息应该已经很多了,但是我很少会去麻烦别人,况且很多麻烦也不是他人可以帮助解决的。
群里有人说“我们本来可以阻止,但是我们却没能阻止,covid-19已经来了。”
希望不会一语成谶。
0
推荐